人生十年,不可辜负的20岁到30岁
人生十年 不可辜负的20岁到30岁
身份资本
身份资本是我们个人资本的积累。 他体现着我们是谁,以及我峨嵋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。它包括我们对自己的投资,以及因我们擅长或长时间从事而逐渐演变为自己身份一部分的事情。若想真正寻得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的答案,仅仅像海伦一样等待自己“灵光乍现”是不行的。身份资本才能让我们一点一点地,建立真实的自己。
一些身份资本,譬如学位证书、工作经历、考试成绩或社团活动,可以写在简历里;但另一些身份资本,则更加私人化,包括我们是如何向外界展现自己的,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,我们从哪里来,以及我们的爱好或其他人生经理。这些加总在一起,才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身份资本。它就像是成人世界里的虚拟货币。我们可以用它来购买自己想要的机会、工作和其他东西。
20多岁的年轻人,譬如海伦,或许会以为自己现在正在经理身份认同危机是理所当然的,而积累身份资本是以后的事。但事实上,经历身份认同危机和积累身份资本,可以而且应该同时进行,就像埃里克森做的那样。研究人员在研究人们如何解决身份认同危机时发现,那些只是积累身份资本,而没有经历身份认同危机的人(只工作而没有自我探索的人),他们的人生会显得过于死板和传统。相反,若只是经历身份认同危机,而疏于积累身份资本,也有问题。随着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流行,埃里克森曾亲自提醒大家,不要花太多时间在“无谓的迷茫”上。他对于太多年轻人处于“脱离社会的危险”表示担忧。
事实上,那些既能花时间探索自我,又敢于做出承诺的20多岁的年轻人,将会变得更加强大。他们不仅会变得更有自尊,也更懂得脚踏实地,坚持不懈。而且,他们的自我感将变得更加清晰,人生也更幸福;他们拥有更强的压力管理能力以及理性分析能力,并且能不畏世俗活出真正的自我。这些都是海伦想要的。
当你从学校迈入社会之后,很多规则都已不再相同。对于某些20多岁的年轻人而言,他们的人生或许建立在常春藤院校的学历,或加入全美大学优等生荣誉协会之上。但更多时候,那些真正决定你未来职业道路的,并不是你在学校学的专业和平均学分绩点,而是两三个能让别人对你产生兴趣的身份资本。
何为就业不足?
1.没有工作的状态
2.有工作,但是不是积累身份资本的工作
何为身份资本?
1.学历、成绩
2.独特的经历
3.某种技能
我们在工作中越晚站稳脚跟,我们越有可能变得像一位记者所描述的那样,被长时间的漂泊不定所“异化和伤害”。研究告诉我们,仅仅9个月的就业不足,就可以让20多岁的年轻人比那些充分就业的同龄人更加缺乏动机,更加抑郁,甚至和那些失业的同龄人相比,也是如此。但是,在你认定“失业”比“就业不足”更好之前,请考虑这一点:与20多岁失业相关联的,是中年时期的需求问题和精神抑郁,即使有了固定工作,情况也没有改变。
这样的例子,我见过不少。那些本身聪明机敏的年轻人,为了避免踏入“真实世界”而不去从事“真正的工作”,因此在就业不足的状态里年复一年地混着日志。慢慢地,他们就被这样的状态磨去了本有的激情核动力,而不再去寻找那些或许能让他们真正快乐的工作。后来,这样的工作甚至也变得越来越难找。有一点,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一致认同:20多岁时的工作经历将会为我们职业生涯的成功带来超乎预料的影响。“在你20多岁时,你一生能赚多少钱就基本已经确定了”2015年《华盛顿邮报》一篇头条文章如此总结。这篇文章披露了一项针对500万名工作者长达40年的研究。研究结果显示,他们最高薪资当然不是在他们20多岁时赚得的;但他们20多岁时的工作经历,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的赚钱能力。为何如此?因为最开始那十年的工作经历,通常会为我们塑造出陡峭的学习曲线,而这样的学习曲线会随着我们逐渐成熟,而再后来形成陡峭的赚钱曲线。
这意味着,或许20多岁正是你为工作而背井离乡的时候,20多岁正是你为申请读研究生而焦头烂额的时候,20多岁正是你为梦想而加入那家创业公司的时候。即使你的第一份工作收入不高,但你的雇主或导师也许会为你投资,让你去积累更多的身份资本,而这些将在未来为你带来更大的回报。你要知道,在你30岁之后,家庭和房屋贷款将会成为你不得不考虑的因素。到了那时,再想追求更高的学位或进行大的人生变动,困难指数将攀升。你的收入增长也会开始减慢。20多岁的年轻人,或许觉得前面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在等着自己,钱可以慢慢赚,不着急。但事实是,平均而言,收入的高峰期及稳定期在40多岁。所谓好几十年的时间,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。
那些觉得自己有大把时光可以浪费,而选择不就业或者就业不足的年轻人,将会错过重要的学习积累期。就算后面步入正轨,顺利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,他们也很可能会永远无法弥补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。他们在步入三四十岁后,或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现,自己20多岁时随意选择的工作最终让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而这一切早已无法重新来过。与此同时,人到中间,酗酒问题和精神抑郁则开始上演。
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,基本上所有人在30岁之前都经历过就业不足。那么20多岁的年轻人该怎么办?幸运的是,不是所有的就业不足都那么糟糕。对此,我一直以来的建议都是选择身份资本含量最高的工作。
弱连接
根据格兰诺维特所言,并非所有的关系或连接都是一样的. 有一些强,有一些弱,而关系的强弱程度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而增长. 小时候,强连接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和家人. 20多岁时,强连接则是我们的城市部落.
而弱连接,是那些我们曾经遇见的(或不知道怎么就认识的), 但目前并不怎么了解的人. 他们是我们几乎没怎么说过话的同事, 他们是我们见面时仅仅打声招呼的邻居, 他们是我们刚认识的一直想约却没约的朋友, 他们是我们好几年都不曾联系的老友, 他们是我们以前的老板或者老师. 比如, 对我来说,我的弱连接是那位曾经借我图书提案的同事,也是那位不小心寄来一大盒书的编辑. 它包括我们联系过的所有人, 以及这些人联系过的所有人. 它可以使所有人, 不过要除去目前的强连接.
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我们的强连接?100多年的社会学研究以及数千年以来的西方思想告诉我们, 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 或者说是因为所谓的“相似性原则”. 从学校到公司,我们更容易和与自己最为相似的人形成紧密关系.因此, 那些成为我们强连接的人, 比如城市部落,通常会是典型的排外的同性质小群体.
而谈到这里,我们看看另一位社会学家罗斯·科泽所说的“强连接的弱点”,或者这个排外的同质性小群体对我们的限制. 虽然在这个小群体里, 我们会感觉安全和熟悉,但除去这些, 他们往往也给不了我们更多. 正因为小群体的成员和我们太过相似(甚至面临着相似的困境), 所以才无法给予实质性的帮助. 关于工作和爱情,他们知道的通常并不比我们多. 又或者说,若有什么他们知道的, 那我们很可能也早就知道了.
而对于弱连接,因为我们感觉他们和自己太过不同, 或离自己太远, 所以他们没办法成为我们亲密的朋友. 但关键便在这里. 这恰好是弱连接的强大之处. 正因为他们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, 所以他们可以让我们接触圈子之外的新东西. 新的工作、新的信息、新的公寓、新的机会、新的想法甚至是新的约会对象, 这些几乎基本上都来自自己熟悉的圈子之外. 它们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,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.